用户登录 | 注册

无障碍浏览 适老版

繁体| 英文版 | 日本語

  • 首页
  • 区域概况
  • 政务新闻
  • 政府信息公开
  • 政务服务
  • 政民互动
  • 数据开放
  • 网站导航

首页 > 新闻中心 > 传媒聚焦

    [光明日报]以技逐梦,“小能手”拥有大舞台


    【信息时间: 2024-02-26 11:44   阅读次数:   信息来源: 苏州高新区(虎丘区)宣传部】 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

    讲述人:江苏省苏州市金德精密配件(苏州)有限公司维修电工舒新生

    【一线讲述】 

    我从小就喜欢鼓捣机器,邻居谁家的电器出了问题,总是喊我去看看。一来二去,我成了村里的修理小能手。

    2003年3月,25岁的我来到苏州。刚工作不到1个月,就接到了对公司设备进行安全整改的任务。没人可以请教,只能靠自己摸索。我每天拿着图纸研究机器,功夫不负有心人,我很快找到了解决方案,为设备设计安装了电器安全联锁装置,可以避免操作人员受伤。这一改造方案得到了公司的认可,我信心倍增,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的改造创新之路。

    随着公司不断引进新加工设备和新加工工艺,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越来越多。当时有个不小的难题,就是进行打钉生产作业时,在同一个零件上压入几十个螺钉或螺母,漏零件现象非常严重。这个攻关任务难住了不少人。任务交到我手上后,我查阅了各种资料,从零开始自学编程,对生产工艺和设备进行深入分析。经过长达半年的反复实验和改进,我成功设计制作出第一台打钉机专用的生产过程监控计数装置——多点重复工步监控计数器。经过3个月的现场测试,没有发现一例漏钉事件。

    后来,公司为我成立了“舒新生工作室”。从一张老旧铁桌到一间工作室,从一个人到一个团队,我带领越来越多的技能人才做起了设备技术改造和研发设计。不久后,在枫桥街道工会的帮助下,“舒新生劳模创新工作室”也应运而生。在我看来,只有做团队里的“发电机”,才能走向更长久广阔的未来。于是,我手把手传帮带,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个生产技术难题,成功研发出冲压设备的智能监控装置、气动烧焊夹具控制系统等数十项成果。小小的工作室里,走出了一批批技术骨干。

    工作20多年来,我和团队捧出了7项国家专利,研发成果每年可为公司节约400多万元原材料成本,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00多万元,我也从普通的农村青年成长为“全国优秀农民工”。

    千工易寻,一技难求。让我深感振奋的是,进入新时代,千千万万技能人才的舞台越来越宽广,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拼搏奉献,用双手夯实美好生活的根基,用扎实的技术技能实现着技能报国理想。回顾过往,家人的支持、单位的信任,都给了我无限动力。

    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里,我也想好了未来的打算,那就是继续带好团队里的年轻人,让更多年轻人用匠心铸就梦想、以技能成就人生。

    (项目团队:记者 张胜、宋喜群、王冰雅、苏雁、邱玥、王建宏、张锐 本报通讯员 陈海)

    刊载日期:2024年2月26日

相关文件

分享到:
  • 【打印页面】
  • 【关闭页面】
主办单位:苏州高新区党政办公室   地址:苏州高新区科普路58号   邮编:215163
电话:0512-68251888   传真:0512-68251579

苏ICP备 10215531号 网站标识码:3205050028 苏公网安备32050502000387号    网站支持IPV6


你是第 位访问者
Baidu
map
Baidu
map